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Jupiter

最近大隻的小犬剛從三天兩夜的天文營回來,
這是他第一次離開父母獨自在外過夜,
所以我就問他有沒有想爸爸媽媽而哭泣?
他說沒有,但是第二天有哭。
我想果然父母在這小子的心中還是很重要的,
第一天一定是強忍淚水,真是難為他了。
就抱著他故意問他為什麼哭?
他說:「因為我想到,明天活動完畢就要回家了,
我好想不要結束哦!所以就哭了。」

好吧!我承認在小孩的心目中,星星的魅力是無法擋的。
我拉他到戶外,
要他講一顆星星的故事給我聽。

他指著月亮旁,一顆最亮的星星說:
那是木星,天體中第四亮的星星,
旁邊那顆是它的衛星,但其實它還有好多個衛星...
他嘩啦啦的講了一大堆,
我接著說:兒子啊,關於木星,
我也可以給你講個故事...

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在1916年作了一首「行星組曲」,
共有七個樂章,各有一個標題和副題,分別如下:

Mars, The Bringer of War 火星,戰爭之神
Venus, the Bringer of Peace 金星,和平之神
Mercury, the Winged Messenger 水星,飛翔之神
Jupiter, the Bringer of Jollity 木星,快樂之神
Saturn, the Bringer of Old Age 土星,老年之神
Uranus, the Magician 天王星,魔術之神
Neptune, the Mystic 海王星,神秘之神

扣除地球之外,還少了冥王星,
不是因為霍爾斯特有先見之明,
在當時就把它從九大行星中除名,
而是因為冥王星是在1930年才被發現,後來命名為Pluto,
羅馬神話中的冥界之王,也是米奇的好朋友。

霍爾斯特自己說,雖然曲子有標題,
但它們不是標題音樂,欣賞時把副題延伸想像即可。
這意味著,在聽「木星」時,
你不用去找它的大紅斑,
或是比「土星」暗的環到底在音樂的哪一段。

這曲子的第四首「木星」是最受世人喜愛的,
Jupiter是羅馬神話中的天神之王,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
曲中充滿歡樂的氣氛,由四個主題構成:
A:




A-B過門


B:


C:


D:

行星組曲最有名的是木星,而大家喜愛它的原因就是衝著這一段。
由A-B過門的音樂演變而來,神聖莊嚴,
後來霍爾斯特乾脆把這樂段獨立寫成一首愛國歌曲,
讓大家朗朗上口之餘,也能激起愛國情操。
2003年日本平原綾香改以日文重新填詞翻唱,
大家可到YouTube聽看看。


樂曲後半就把前四個主題再濃縮、變型、混合演奏一次,
然後花火燦爛中結束。


如果多聽幾次,你會發現,
A-B過門這段音樂其實是最重要的,
整首曲子幾乎都是它變成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是六年級生,
我們當時瘋狂的港劇大多是來自香港年代影視,
這公司的片頭音樂就是取自這首「木星」的中間及結尾。


莫札特的最後一首交響曲第41號也叫Jupiter,
雖不是莫札特自己加上的,
但這位天才以圓熟的作曲技法而呈現出莊嚴恢宏的氣度,
這標題倒也當之無愧。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
呈示部: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結束句



發展部由結束句的音樂開始發展:


轉小調的變化是我最喜歡的莫札特手法,
然後第一主題也加入短暫發展後,進入再現部。
據我觀察,
莫札特很喜歡用結束句來當作發展部的開頭,
這點值得注意。

第二樂章,也是奏鳴曲式。
呈示部:
第一主題


過門


第二主題


結束句



猜猜這次發展部用哪個段落開始?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ABA三段體。
A段由兩小段組成:
a

這一段是非常工整的「44224句型」,
有時間再和大家介紹這種句型。

b



B段也由兩小段組成:
c


d


第四樂章,奏鳴曲式。
這首曲子稱作「Jupiter」應該是這個樂章的原因。
莫札特用完美的賦格作曲技巧,把這個樂章寫得光輝燦爛。

呈示部:
第一主題
a


b

由帶附點的三個音導出,後面接一組下行音階,
在往後的發展中,有時下行音階會變成上行音階。

第二主題

這段是弱起拍開頭,所以若你有打拍子的習慣,可能在中間會覺得怪怪的,
只要把這段的第二個音當成第一拍來打,就完全順暢啦。
注意聽,除了新的第二主題音樂外,
你也可以聽到低音管在下方、而長笛在上方吹奏著第一主題b段中的音樂哦,
這種多線進行的賦格曲風,可是天才莫札特的拿手好戲呢!

結束句

以b段當結束句,小提琴在此把三個附點音後的下行音階改成上行了,
但這個版本的指揮把重點放在木管部分,
所以你很難聽得出來,
讓我們換個版本聽聽:


這個版本快了許多,但仔細聽可以聽到小提琴真的把b段反行了。
這裏也可以說明在不同版本間所造成的差異,又是另一番樂趣了。

發展部
又是延續結束句,
以a段的前四音和b段開始發展。
如果剛剛聽不出小提琴把b段上行,
現在這裏你一定可以清楚聽到木管的這個變形(第13秒後)。


之後莫札特把b段,用弦樂四部與木管群來作五聲部賦格,
由於速度很快,我們其實不需要,也不可能仔細去聽出每一聲部,
只要放鬆,讓整個音響流進耳中,
感受這「眾響交融」的衝擊效果即可。


再現部
第一主題a、b與第二主題再度出現後,樂曲進入結尾(Coda)

Coda
來來來!好酒沉甕底!
如果第四樂章是這闕交響曲的精華,
那麼,這段Coda就是精華中的精華。
請注意,莫札特之後就沒機會再寫交響曲了,
這是最後一段,你可能要站著聽:



請仔細多聽幾次,再往下看。



第18秒後進入三重賦格。
三重賦格和發展部的五聲部賦格不一樣,
五聲部賦格用的是同一個主題(b段)來對位,
五條線前後出現同一個主題;
三重賦格是把之前的a、b與第二主題這三個主題同時出現來對位,
單一主題的對位已經夠難了,三個主題要怎麼寫啊?
幸好這世界有天才,讓我們坐享可望而不可及的完美。

請再聽一次,在第18秒後看看你能不能聽出之前我們聽過的那三個主題。
當然,我再提醒一次,
聽出每一個聲部與主題是附帶的要求,不是主要的,
享受這整體繽紛壯麗的聲響,才是莫札特留給我們這珍寶的目的。

第49秒後進入大合奏,直到終了。

你一定意猶未盡,
現在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希望莫札特多活幾年的原因了吧!

莫札特只以不到二個月的時間寫下他的最後三首交響曲,
包括這首第41號交響曲。平均一首用不到20天。
而根據考證,莫札特直到去逝前,這三首交響曲並沒有首演,
也就是說,
莫札特可能沒聽過他自己的這三首傑作。
我每次聽莫札特的作品,想到他這位天才的生世,
都會為之鼻酸。

喜歡莫札特這種對位音樂型式的人,
可試試「c小調彌撒曲K427」與「d小調安魂彌撒曲K626」,
前者聽說是莫札特為感念上帝讓他娶到康絲坦彩的「還願」之作,
後者則是莫札特以生命換來而未竟全功的「天鵝之歌」,
皆是上上乘之作品。

錄音部分:
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可以購買全曲,
但除了木星外,其他六曲可能不見得你會喜歡,
所以介紹一片我認為還不錯的合輯,
裏面有收錄「木星」一曲,
其他的曲子也都適合入門者聆聽,
請參考看看。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086742

至於莫札特第41號交響曲,
版本眾多,選擇你喜歡的即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